專欄簡氏酒莊

在紐約品酒:和倫敦大不同

FT專欄作家簡希絲•羅賓遜:紐約的兩場午餐品酒會都在米其林三星餐廳。在倫敦,從來沒有米其林三星級的午餐品酒活動,品酒時的唯一食物就是薄脆餅乾。

去紐約旅遊的樂趣之一是沉浸在當地的葡萄酒美景之中,並且將那裏與歐洲葡萄酒產區進行對比。不久前我去了曼哈頓(Manhattan),那裏準確把握時尚脈搏的葡萄酒評論家和聯繫非常緊密的侍酒師(sommelier)圈子令我非常著迷。

當時我參加了一場午餐和葡萄酒品嚐會,地點是托馬斯•凱勒(Thomas Keller)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佩斯(Per Se)。這場活動的舉辦方是智利葡萄酒(Wines of Chile)組織,目的是爲了展示該國釀造的一些最佳波爾多調配型(Bordeaux blend)葡萄酒的陳釀潛質,事實也證明這些酒確實具備這樣的水準。幹露(Concha y Toro’)的魔爵(Don Melchor)和蒙特斯三角洲(Montes Alpha M)兩款酒的2009和1999年份令人印象尤爲深刻,當然零售價格也是不菲的每瓶50英鎊。用來搭配十款葡萄酒的菜餚中,有七八道也非常有亮點,不過安排的三道肉菜對我來說過多了——我的飯量差不多是兩道而已。

不過,有一件事情和佩斯餐廳包間裝潢之普通一樣令我感到驚奇,那就是出席這次活動的品嚐者。我所認識的寥寥無幾。這與我第二天參加的另一場活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天的活動在另外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貝納當(Le Bernardin)舉行(在倫敦,我們沒有米其林三星級別的午餐活動,我敢說卡爾牌薄脆餅乾(Carr’s water biscuits)在任何專業品酒會中都是唯一食物),我見到了與我共同編著《世界葡萄酒地圖》(the World Atlas of Wine)的休•強森(Hugh Johnson),來自《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還有《彭博》(Bloomberg)的通訊員,還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博主、葡萄酒培訓師和葡萄酒評價人。我向他們中的幾位問了同一個問題:爲什麼這兩場活動出席的人物有這麼大的不同?得到的都是同樣一個面無表情的答案:因爲南半球已經過時了。

您已閱讀27%(871字),剩餘73%(23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簡氏酒莊

簡希絲•羅賓遜(Jancis Robinson),從事葡萄酒報導長達37年。1989年起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葡萄酒報導。1984年,她成爲葡萄酒貿易行業外的第一位葡萄酒大師,並在全球品評葡萄酒。她撰寫過多本經典葡萄酒專著,包括《牛津葡萄酒百科辭典》,以及與休·強森(Hugh Johnson)合著的《世界葡萄酒地圖》。她還是個專業電視講師,主講的「簡希絲•羅賓遜葡萄酒課程」和「酒商的故事」,曾獲得多個電視節目大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