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交通擁堵

交通治堵當「限用」而非「限購」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能源與氣候項目研究員王韜:城市的道路資源是有限的,相比單純的限購政策,從道路使用權的分配來限制私車使用會更有效,也更合理。

有訊息稱,繼「北上廣」之後,另外八個中國城市——成都、重慶、杭州、青島、深圳、石家莊、天津和和武漢——也已在考慮推出自己的機動車限購政策,以減輕交通擁堵和空氣汙染。這些措施可能會導致汽車銷量減少40萬輛左右,這一數字約佔國內全年汽車銷量的2%。但汽車廠商似乎對此並不擔心,他們相信這些減少的銷量會輕鬆地被其他無限購城市的銷量成長所抵消。

交通擁堵已成爲中國很多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最頭疼的問題之一。且擁堵已不再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專利」,幾乎所有的省會城市都難逃困擾。伴隨擁堵而來的是嚴重的空氣汙染。2013年1月北京爆發霧霾汙染,其中機動車尾氣已成爲PM2.5的最大來源,而在北京同年6月的霧霾汙染中機動車尾氣的「貢獻」甚至更大,因爲燃煤供暖鍋爐已經停止運行。

然而,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汽車限購政策也只能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因爲目前的擁堵和汙染源是已有汽車。要有效地解決問題,城市的決策者需要將他們的著眼點從「購車」轉向「用車」。

您已閱讀16%(416字),剩餘84%(21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