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天則橫議

中國轉型方案在歷史中

天則經濟研究所秋風:爲了今天中國知識分子嚮往的政治目標,先賢已有百餘年思考、探索,這是一筆最可貴的資源。回到現代史,才能找到當下中國轉型之可行方案。

這個週末,在北大參加杜維明先生主持的「張君勱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工作坊。來自臺灣的汪榮祖、黃克武,江日新、孫善豪等教授,來自大陸的張汝倫、幹春松、翁賀凱,來自香港大學法學院的陳弘毅等學者,共同探討現代中國思想和政治史上至關重要的人物張君勱先生之思想。

但我敢確定,很多人,包括今天活躍的知識分子,未必清楚、甚至未必知道張君勱。在微網誌上,我談到張君勱,章詒和先生善意地加上一句:他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的哥哥。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知道張幼儀的人,遠遠多過知道張君勱者。

這是一個悲劇,因爲這一點,我有個不想的預感,當下中國的知識分子以及社會精英,將無力應對自己身處的這個大轉型時代所提出的重大問題。

您已閱讀15%(296字),剩餘85%(17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天則橫議

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提供。「天則」語出《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引自《易經》「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意爲「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規則」。「橫議」源自《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意爲知識分子縱論時政。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輪流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