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天則橫議

現代經濟學的中庸之道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秉持溫和、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或許是現代經濟學最重要的本質特徵。經濟學家眼中的理想不同於普通人,植根於現實、中庸、實用的土壤。

自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指出,經濟學是一門「沉悶無趣的科學」(dismal science)以來,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名聲其實一直不大好。例如,一些人將經濟學與占星術相提並論,而在另一部分人眼中,經濟學家與巫師幾乎沒什麼差別。許多人還將經濟的高漲與衰退,通膨與緊縮,甚至找不到工作等等,統統歸罪於經濟學家。近年橫掃全球的經濟危機更是將經濟學家推到了風口浪尖,許多人,包括不少政界名流都對經濟學家發出了不信任和指責之聲,認爲正是經濟學家出的餿主意,才使得全球經濟陷入瞭如此境地。

在中國,不少人對經濟學家也頗有微詞,認爲經濟學家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經濟學家也常被捲到爭議問題的漩渦之中。在中國,一個被用來貶損經濟學家的例子是,坐在出租車內或走在大街上,你可以輕易遇到一位跟你大談房地產,甚至全球金融危機的人士,而這些人似乎與電視畫面上衣冠楚楚的經濟學家說的沒什麼兩樣。這確實有點大跌眼鏡,是中國經濟學家太多了嗎?還是經濟學的門檻是如此之低,以至於人人都能聊上幾句,是這麼回事嗎?

與其他許多社會科學一樣,經濟學大可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來形容。依學院派經濟學家的培養方案,沒有十年八年的嚴格訓練,一個人是不大可能成爲經濟學家的。而且,即使接受多年的訓練,也未必掌握了經濟學的真諦,具備了經濟學家的涵養。

您已閱讀21%(576字),剩餘79%(2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天則橫議

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提供。「天則」語出《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引自《易經》「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意爲「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規則」。「橫議」源自《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意爲知識分子縱論時政。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輪流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