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金融危機

現代經濟學的真理在哪裏?

FT專欄作家布里坦:《重新發現古典經濟學》認爲,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我們無法將希望完全寄託在一組目標上。

我曾與即將卸任的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默文•金爵士(Sir Mervyn King)對坐,慨嘆市面上經濟學書籍之稀少,與有關商業領導力的書籍(這些書的作者應該都是通曉商業領導之道、但覺得實踐起來太乏味的人)之氾濫形成鮮明對照。回想當年情景,彷彿是另一個時代。

我們當時未曾料到,這種情形將徹底改變。自銀行業危機爆發以來,每週都有大量新書上市。如要把它們全部通讀一遍,那麼連喫飯和睡覺的時間都不會剩下,更別提幹別的事情了。不難預料但又令人惱火的一點是,各出版商的宣傳人員都視最新上市的書爲獨一無二,不僅無視其他同類書籍,也無視同一作者之前的作品。所以,如果一本書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一定有些機緣巧合的成分。

最有趣的一本書名字很簡單,就叫《貨幣》(Money)。作者費利克斯•馬丁(Felix Martin)駁斥了教科書上的那個觀點:貨幣是爲解決物物交換的不便而生。他認爲,貨幣其實是應國王們的需要而生,後來才擴散至公衆。貨幣最初的基礎是信貸,但歷史學家對幣種多樣化的關注使這個事實不爲人知。在展望未來時,馬丁希望看到一個「狹義貨幣」體系,銀行必須擁有足以償還所有存款的現金(或近似等價物)。每個人在小學時代都曾以爲事實就是如此,直到後來的學習讓他們認識到事實並非如此。

您已閱讀26%(543字),剩餘74%(15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