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良序社會運行的基本原理

在這篇爲《通向奴役之路》新中譯本所作的序言中,復旦大學韋森教授回顧了這部二十世紀政治經濟名著的寫作背景和曲折命運,試圖解讀海耶克的學術思想對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編者按】海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近70年來,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歷史以及中國社會各界。如今,馮興元和毛壽龍教授重新審校這部20世紀名著的中譯本,韋森教授爲新譯本作序。在這篇序言中,他試圖解答爲何這本書乃至海耶克的整個學術思想在20世紀世界範圍有過如此大的影響,而且經歷瞭如此曲折反覆的命運,爲何其思想對於當下仍有其現實意義。

韋森指出,從寫作本書開始,海耶克也改變了其學術研究的興趣和理論著述的方向,即從對貨幣與商業週期的純經濟學理論研究,走向了更多寫作經濟、政治、法學和社會方面的著作,以致到後來逐漸形成橫跨經濟學、哲學、法學、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一個宏大理論世界。

本文近日於發表《東方早報》,FT中文網經韋森教授授權發表全文。

您已閱讀3%(333字),剩餘97%(117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