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被反對者稱爲新自由主義,而至少部分支持者稱之爲經濟自由主義,目前正是探討這種觀點前景的好時機。用詞再怎麼謹慎都不爲過。新自由主義最初是二戰前一個以美國評論員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爲首的團體爲自己選定的名字,它主張在經濟政策中更多地運用市場力量,此外還有一些別的主張。只是最近它變得有些貶義。
大體而言,經濟自由主義在1945年以後的25年中並沒有前途,或許除了西德以外——在精神領袖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的領導下,當時的西德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20世紀最後25年經濟自由主義時來運轉,80年代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和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的執政就是明證。經濟自由主義政策甚至在這些富有魅力的領導人下臺之後仍得以延續。儘管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和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可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他們也沒有試圖改變這種政策。對之造成衝擊的事件當然是爆發於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它對經濟自由主義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那麼它還有前途嗎?就一般的商品和服務而言,仍有很多理由賦予價格和利潤主導角色。但對金融市場而言,經濟自由主義(至少就目前所知的形式而言)已被證明存在致命的缺陷。資本主義經濟繁榮和崩潰循環的趨勢與這種失敗密切相關。幾乎所有國家政府和央行都致力於改革經濟自由主義,而我現在寧願將重點放在其他方面。
您已閱讀38%(627字),剩餘62%(10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