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採訪一著名文化機構的業務負責人。在提到一位藝術家時,他問我知道他嗎?我抱歉地說不知。他立刻擺出領導範兒來教訓我:你負責這個板塊,卻不知道他,不應該啊。但這依然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採訪,期間他談得十分盡興,大談文化圈的八卦祕聞。最後採訪結束的時候,他突然說:「剛纔那些話不要寫啊,我沒說過啊。」這時輪到我擺範兒了,萬萬沒想到報復的時機來得這麼快。我揚起手中的錄音筆,笑吟吟地回覆:「若我寫的與您說的不符,您可以告我。」
經常有采訪對象說一些肺腑之言,然後要求記者不要寫。但這通常發生在相熟且信任度高的採訪雙方中間,爲了維持長期的合作,記者會稍作妥協,答應被採訪人的要求。但其實這對接受採訪的人是有風險的。我知道一位記者和一位中學同學斷了交,就是緣於一次採訪。因爲兩人太熟,任職某公司要職的同學便說了些公司祕聞。他以爲記者同學會念及兩人多年交情不會將這些寫進報導。不幸的是,記者並沒有意識到老同學還有這種「以爲」。
可是這位誇誇其談的領導都快退休了,接理說,對待媒體應該相當有經驗。我們又是第一次見面。我完全沒想到他會這麼「萌」。既然他負責與媒體接洽,那他以爲在和媒體談什麼?理想道德情操嗎?還是他把這次會面當成了他從業經驗的演示會,以各種祕聞八卦顯示他在圈中的權威程度?
您已閱讀50%(533字),剩餘50%(5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