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品牌行銷近二十年的資深專業人士最近陷入心理危機。他突然開始質疑起整個的職場生涯。用他的話說:「你是做媒體的,人家提到你會說,這是那個媒體的,很對啊。可是我呢?人家一提到我就說,你是那個做啤酒的,或者,你是那個做可樂的,可是我不是他們公司的。這麼多年,我到底在做什麼?」我驚訝地看著他:「照你這麼說,奧美、電通的人不是得天天去看心理醫生?」他分辯道:「提到奧美、電通人家也知道啊。但提到我的公司和我,就沒人知道。人家只知道我參與過的啤酒和可樂。」
瓶頸期帶來的問題。這是我的第一反應。多年來他的公司維持在活得滋潤,卻談不上大發展的局面中。如果前些年他還在享受著施展拳腳去創業的快感的話,這幾年則已經開始忍受事業的重複和單調。
再一想,瓶頸期也許只是情緒的觸發點。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突然發現真實的自己其實和想像中的自己並不一致。
您已閱讀30%(362字),剩餘70%(8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