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星魯尼在9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再從球迷的角度思考問題,他與足球運動產業的關係中,身份是一名球員。那時他是埃弗頓隊的球迷,9歲時到利物浦隊試訓。但同時,埃弗頓隊提出與他簽訂學徒合約,於是他高興地與心愛的球隊簽了約。他事後說:「如果利物浦隊先提出與我簽約,並且不讓我再試訓,我肯定會與它先簽約。」這說明他十分清醒。情感上,他是埃弗頓的球迷,但作爲職業球員,跟誰簽約就在商言商了。
大部分人與所處行業的關係基本上和名片上的頭銜一致,這說明他是個盡職的專業人士。有少部分人雖然身處行業內,行爲卻像個局外人。前幾年演藝經紀還不太成熟的時候,在一些拍攝場合的化妝間內,有些年輕的明星助理看見其他的明星會尖叫著去合影,讓被服務的明星很無奈,這在性質上跟在辦公室裏打私人電話一樣。一些評論家們也容易犯這個錯誤。一不小心以粉絲的姿態與所評論人物合了影,就容易被讀者和消費者認爲背叛了「評論人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而奢侈品行業的從業人員,有時也會搞錯自己和這個行業的關係,誤把自己想像成這個行業的消費者,從而心理十分扭曲。同樣的扭曲也容易出現在新聞行業。因爲採訪的人物大多非富即貴,而雙方又是用一種對等的語調交談,這很容易讓採訪者產生一種在社會地位上雙方是「平等的」的幻覺。這種幻覺的破滅出現在盛大的年會、論壇、晚宴等場合。被採訪者作爲VIP前呼後擁地出現,採訪者則被安排在最後面的記者席上。若沒有對自己位置的清醒認知,很容易產生廉價的心理落差。
即使是教授,也不一定能認清自己和所在行業以及普羅大眾的關係。我曾經就書籍的銷量問題問過不同的教授。有的人面露尷尬,爲自己的著作銷量無幾而羞愧;也有的人笑著對我說:「如果我的書賣得多就說明不是我出了問題,就是讀者出了問題。我是爲學術領域寫書的,受衆羣本來就是很小的一部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