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朝九晚五

「奔四」的職業危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這些看上去風光無限的職場精英,前有職業天花板,後有80後追兵,他們很擔心被性價比更高的80後無情替代。

最近遇到了好幾位在四十歲左右遭遇職業挫折的人。一位部門總監因爲和總經理不和,被迫辭職了,賦閒在家;一位本來職權範圍相當大的區域經理,莫名其妙地頭銜縮水了,本來直接向總經理彙報,現在變成和他的下屬一起向大區域經理彙報了;一位前外資銀行的客戶經理,被裁員了,一直沒找到下家……而在一次聚會中,我遇到的八位四十左右的職業人當中,有三位已經離開了公司總監職位,自己創業去了,剩下的繼續懷揣忐忑,隨時準備著與現有崗位說拜拜,其中有一位我以爲工作超級穩定的外企部門經理對我說的肺腑之言是:一定要開拓視野,萬一工作有變動,還有其它的選擇。要未雨綢繆!

這些人大多是70後,是曾經的時代寵兒,也是現在職場的中堅力量。在大多數外人看來,他們都是春風得意的成功人羣,有房有車,在很像樣的公司裏任職經理總監或者更高職位,只有他們自己才清楚危機四伏。一,前有職業天花板,後有80後追兵。若長時間沒機會向總經理、總裁職位衝擊,自己的性價比將一天天縮水,直到被性價比更高的80後無情替代;二,四十歲後體力下降,被家庭牽扯的精力更多,對長時間出差、加班的工作需求適應地更爲喫力。一位經常出差的外企首代甚至擔心在50歲後自己的身體還能否適應得了空中飛人的要求。三,一些副總職位的精英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心虛至極。這些脫離了一線工作的高階主管們儘管出席的會議足夠多,對公司實務的影響力其實還不如部門總監。但誰願意放棄這個錢多事少地位高的機會呢?得到這個機會後的另一個問題是,有多少個副職有機會轉成正的呢?而在市場化的公司裏,副職隨時有可能被作爲不必要的人力成本砍掉。有位市場部總監曾經向我抱怨,一位公司副總經理有事沒事找他開會,害得他自己的具體事務只能加班完成。我估計,等到他自己被提升到副總經理的時候,可能也會有事沒事找他的繼任者開會。這種雙腳離地的空虛與危機感,大概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切感受。

對專業素養來說,20年的工作經歷到底比10年的更值錢呢,還是更不值錢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你看待它的態度和角度。我周圍也有已經成功把自己打造成知名專業人士的例子。他們的做法是,將自己工作的平臺,加上人脈關係,再加上工作經驗的累積,重組成一種屬於自己的新產品,比如諮詢工作室、比如研發中心等,作爲工作之外的職業補充。還有人已經成爲業餘風險投資者,成爲小公司的股東。另外一種體面的作法是成爲有機農場主或者葡萄酒培訓師或者公司外腦,用經驗換取工作平臺外加多多少少的報酬。

您已閱讀91%(1012字),剩餘9%(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朝九晚五

職場衆生百態、杯水風波、微言大義。作者「誰誰誰」本名薛莉,FT中文網生活時尚頻道主編、專欄作家。曾任網站製作人、項目經理及《ELLE》中文版專題總監。著有《朝九晚五》、《白領極限生存》、《上海在失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