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寫過《窮學生,富學生》,這裏的「窮」與「富」,指的是家庭總財富的絕對值,是客觀的財富描述。但「窮專業」與「富專業」中的「窮」與「富」,則是人們根據各專業所對應的行業薪資情況總結出來的主觀推測。比如:金融業所對應的國際金融專業,房地產業所對應的「房地產研究中心」等等,被認爲是「富專業」,而哲學系、歷史系、數學系等專業,則被認爲是「窮專業」。
在一場有關董潘教授的「四十歲沒有四千萬,別來見我」的電視討論中,有位力挺該教授的80後說:董潘教授的這番話,對應的是將來有潛力成爲房地產行業的高階主管們,當然可以這麼說。他又不是對歷史系、哲學系的學生這麼說的。這話背後的邏輯就是:因爲是房地產業專業的高階主管,當然有能力掙四千萬;歷史系、哲學系嘛,就不要來湊熱鬧了,四千萬與你無關。用這樣的邏輯,幾乎可爲大學的各專業來個財富指數排行榜了。第一名:房地產專業,40歲之前財富指數四千萬;第二名:金融專業,40歲之前財富指數三千萬……在這種語境下,專業所涉的領域區別被淡化了,而專業所代表的行業贏利指數,則被誇大了,與中國當下的「一切向錢看」的風氣倒是很相襯。
其實在西方,專業也有「窮富」之分。工商管理、工程電腦等實用性強的專業,被認爲容易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藝術史、哲學社會學之類的實用性較差的人文學科,則意味著不太好找工作。我有位考到美國社會學讀碩士的朋友,就被學校的就業諮詢部門勸說到工商管理專業,因爲感覺出她有迫切的就業需求。當然如果你有經濟支持,不需要馬上賺錢,也可以選擇在「窮專業」裏滿足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