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那一代人中常有人慨嘆自己的職業生涯被時代拖累了。儘管我爸爸的大學同班同學中也有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行業專家,但那屬於個別現象,大部分人還是屈於當時的社會壓力,在生存面前低下了高貴的頭。
誰又不是時代的產物呢?比如70後們。最近在與一個跟我同齡的70後聊天時,又提起了這個話題:好像什麼好處都被70後佔了——生下來沒多久就改革開放了,大學生那時被認爲是天之驕子,畢業找工作趕上外企湧入中國,而社會人才又出現體制性斷層,70後憑藉外語和可塑性優勢成爲第一批外企白領,拿著數倍於體制內職員的薪水,成爲讓人豔羨的「白領」族羣;然後又順理成章在「炒房」時代到來前成爲商品房業主。來上海打拼的外地籍70後們還趕上了上海戶籍政策最寬鬆的幾年好時光。2001年左右,只要是35歲以下的本科畢業生找到穩定工作的,落戶上海基本不成問題。這個政策在2004年以後收緊,與80後基本無關。
有位製造業的人力總監開玩笑地總結:該死的70後,倒楣的80後,瀟灑的90後。佔盡天時的70後如今把持著社會各行各業的要職,讓人絕望地羨慕嫉妒恨,真「該死」;80後畢業時趕上大批海歸回國,大學擴招引起畢業生供大於求,到結婚年齡時又碰上高企的房價,很倒楣;據說90後的「瀟灑」是因爲有「老」可啃。以上海張江高科園裏招來的技術工人爲例,他們中相當大的一批人來到上海只是「看看」,一旦情況不如想像,買張車票就回家了,就當是「上海幾日遊」。換句話說,工作,還是不工作,打工,還是自己做,90後的選擇和思路都比70後和80后豐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