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朝九晚五

時薪 PK 年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有些工作年薪很高,但每天早出晚歸,很難休年假,算下來時薪並不高,且無法照顧工作生活的平衡。

最近從我的好幾位做獵頭的朋友處得知,大公司部門總監級的年薪已經高達百八十萬了,而且多是製造業、物流業、以及新興網路產品行業,金融、財經諮詢等行業可能更高。仔細分析這些職位,發現多是大公司、大投資,新興產品或新興項目,流程、人員、包括產品定位與市場分析都還沒成型的那種,需要總監在半年或一兩年內招聘並帶領一幫年輕人夜以繼日拼命工作,並且一旦項目失敗或未達到預期就面臨著關閉項目的風險。

一位幾年前就擔任類似職位的總監聽說這個機會時,並沒有表現出想像中的驚喜,雖然她的年薪遠低入這個數字。她先是驚詫,然後又冷靜下來說:「現在選工作不能看年薪,得看時薪。」這位總監在一個穩健發展中的公司,做著穩健發展中的項目。絕大多數時候可以準點下班,一週工作五天,還可以保證每年的年假。她的前任,跳槽去投行了,年薪翻了至少兩倍,但是每天得和美國的客戶、歐洲的客戶開會,還得在美國和歐洲的客戶睡覺時的北京時間做PPT檔案,算下來一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而且還不一定休得到年假。儘管年薪高出數倍,比起時薪來,相差就沒那麼大了。

普華永道25歲女碩士最近疑似「過勞死」的新聞又成爲人力資源界熱議的話題。不管是不是「過勞死」,其父出示的幾張計程車發票很能說明問題,幾乎每天都是凌晨回家,推算下來,每天工作至少14小時以上,週末還有加班的可能。就算大學畢業生在「四大」起薪6000,比起朝九晚五的某些企業,時薪不僅不高,甚至還會更低。難怪據一位名牌大學應屆畢業生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已經成爲經濟系學生保底的就業選擇。這讓我想起90年代末「四大」到名牌大學招聘時風光的場面,那時招五個人,會有2000人報名,被人稱爲「人才撇脂」,指「四大」把最好的人「撇」走了。在國有企事業單位月薪只有三五百的時代,「四大」的起薪就是5000,如今人家的起薪到了三四千,「四大」才微調至6000。這充分說明「人爲財死」的硬道理:爲了數倍於平均工資的工作拼命,很多人都願意,至少在一段時期內願意;爲了略高於平均工資的工作拼命,甚至爲了更低的時薪拼命,你以爲別人是傻瓜嗎?

您已閱讀76%(861字),剩餘24%(2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朝九晚五

職場衆生百態、杯水風波、微言大義。作者「誰誰誰」本名薛莉,FT中文網生活時尚頻道主編、專欄作家。曾任網站製作人、項目經理及《ELLE》中文版專題總監。著有《朝九晚五》、《白領極限生存》、《上海在失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