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國集團(G20)多倫多峯會已經結束,美國也通過了金融改革法案,按理說,全球經濟復甦應該是十拿九穩了。但現實卻恰好相反。就像二戰中那架虛構的飛機一樣,全球經濟正掙扎著前行,只有靠祈禱來渡過難關,尤其是由於全球各債務國和債權國無法就擺脫當前困境的辦法達成共識。與此同時,金融體系仍脆弱得不堪一擊。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加之歐洲銀行再次出現融資困難,讓危機進入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新階段。換個比方說,目前政策制定者的彈藥庫裏已經沒有多少武器了。正如國際結算銀行(BIS)最新發布的年度報告所指出的,希臘突顯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未來的新危機中,那些債臺高築的政府可能沒辦法扮演救助銀行的最後買家。BIS補充道,如果政府債務本身都賣不出去,未來對銀行業體系的一切紓困就都只能依賴外部援助。但從哪裏獲得援助呢?
當然不會是德國。在批准了對南歐7500億歐元(合9140億美元)的「震懾與威嚇」救助方案之後,德國納稅人已耐心全無。無論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麻煩纏身的聯合政府變成什麼樣,可以肯定的是,德國的政策制定者都不會有什麼出臺進一步財政刺激措施的願望。由於這些決策者似乎認爲德國能通過出口來擺脫困境,同時還要求其貿易伙伴實行財政緊縮,歐元區的預後似乎不容樂觀。上世紀30年代的正統金融理論帶著洶洶氣勢捲土重來。
您已閱讀34%(563字),剩餘66%(10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