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朝九晚五

「資深」的困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因經驗豐富而導致的「無語」境地讓我想起老夫老妻的相處。說得好聽點,是默契,說得不好聽,則是想當然、毫無想像力、死氣沉沉。

在一個電影節發佈會上,當瑞士導演簡短敘述了新片的情節後,一位跑電影行業十多年的文藝記者低聲對我說:「我真的沒什麼要問的。因爲不管問什麼,我都猜得到他會怎麼回答。」他的話讓我相當震撼,因爲當時我也正爲無問題可問而苦惱。但你不用爲他擔心,憑他的經驗,依靠手中一頁紙的資料,回家稍微google一下,最多再打兩個電話,就能寫出一篇很不錯的報導,而且可以把這位導演的前世今生寫個遍,好像他們促膝交談了好幾夜。

這種因經驗豐富而導致的「無語」境地讓我想起老夫老妻相處的情境,兩個人各做各的事,你不說話,我也不說話,但我們都知道彼此心裏在想什麼。說得好聽點,這是時間帶來的默契,說得不好聽,則是麻木、想當然、遲鈍、毫無想像力、死氣沉沉。任何人在這種狀態中都很難做出有新意和突破性的舉動,尤其是創意行業的人。

一些個性敏感的三四十歲的職業人會被這樣的狀態嚇倒。雖然他們工作理想,業績出色,但這種對工作不再有任何期待和驚喜的狀態會促使中年危機感提前爆發。我認識的一個專業人才爲了擺脫這種困境正在尋找新職業方向,他試著談了幾家性質不同的公司,有全外資的,有民營資本嘗試做文化產業的,還有小成本合夥人制的,最後一家好像最不靠譜,給他相當於現在薪水的1/3的報酬和大把水中花鏡中月的所謂乾股,誰都知道,在沒有賺到錢時,這些乾股不過是廢紙一張而已。談了幾個月後,專業人才最終發現還是自己原來的工作最好,決定不折騰,留在原位。但這番瞎折騰被證明並非白折騰。經過多輪面談以及對幾種新工作的瞭解後,他終於發現現有工作的好多優點,併爲自己的消極與被動而後怕,尤爲重要的是,他從更年輕的競爭者那裏捕捉到了危機感——竟然有小他十歲的人和他競爭同一個職位,而且他的優勢並不突出。他與老工作的關係,很像七年之庠相對無語的夫妻,突然其中一個有網戀的跡象,並已經時常出去與網友碰面,結果見了一圈人後沒找到更好的,又回來過安穩日子了。但是有動機沒行動的網戀重新激發了對愛人的尊重愛戴與珍惜,也算是功德無量。

您已閱讀67%(828字),剩餘33%(4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朝九晚五

職場衆生百態、杯水風波、微言大義。作者「誰誰誰」本名薛莉,FT中文網生活時尚頻道主編、專欄作家。曾任網站製作人、項目經理及《ELLE》中文版專題總監。著有《朝九晚五》、《白領極限生存》、《上海在失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