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亞洲正身陷源於自身的金融危機之中,該地區所施行的資本主義,成爲了所有人青睞的洩憤對象。雖然很難對從印度尼西亞到日本、從新加坡到中國的各個經濟體一概而論,談到亞洲的問題出在哪裏,衆多學者還是達成了普遍共識。
過去的說法是,亞洲經濟體過於依賴外資流動,也過分熱衷於通過管控嚴密的銀行輸送國家資源,而非依靠更具創造力、更高效的資本市場。許多國家施行的是一種「裙帶資本主義」,國家利益和特權企業(往往是家族企業)的利益盤根錯節、密不可分。沒人督促管理層創造效率,使自身利益與投資者利益保持一致,相反,管理層被與股東隔離開來。總體來看,政府對經濟決策干涉過多,導致資本配置不當、市場創造力受到阻礙。
而今,亞洲決策者、監管者、商人和政客們發現,形勢發生了逆轉。其中有些人對西方的說教感到不滿,有些則將其銘記在心。有不少人開始給西方上課,斥責其賭博式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信貸催生、資產泡沫式的成長模式。
您已閱讀16%(398字),剩餘84%(20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