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亞洲

亞洲模式行不通

FT亞洲版主編皮林:隨著美國採取國有化、政府紓困等一系列干預政策,人們可能忍不住認爲,美國正逐步走向更中國式的資本主義。但從長遠看,不管現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名聲有多壞,依然是歷史的潮流。

10年前,亞洲正身陷源於自身的金融危機之中,該地區所施行的資本主義,成爲了所有人青睞的洩憤對象。雖然很難對從印度尼西亞到日本、從新加坡到中國的各個經濟體一概而論,談到亞洲的問題出在哪裏,衆多學者還是達成了普遍共識。

過去的說法是,亞洲經濟體過於依賴外資流動,也過分熱衷於通過管控嚴密的銀行輸送國家資源,而非依靠更具創造力、更高效的資本市場。許多國家施行的是一種「裙帶資本主義」,國家利益和特權企業(往往是家族企業)的利益盤根錯節、密不可分。沒人督促管理層創造效率,使自身利益與投資者利益保持一致,相反,管理層被與股東隔離開來。總體來看,政府對經濟決策干涉過多,導致資本配置不當、市場創造力受到阻礙。

而今,亞洲決策者、監管者、商人和政客們發現,形勢發生了逆轉。其中有些人對西方的說教感到不滿,有些則將其銘記在心。有不少人開始給西方上課,斥責其賭博式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信貸催生、資產泡沫式的成長模式。

您已閱讀16%(398字),剩餘84%(20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