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流年不利的亞洲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整個亞洲地區最近接連公佈糟糕的統計數據,其經濟下滑的速度令人喫驚。起因是亞洲經濟對貿易和出口嚴重依賴。要走出危機,亞洲必須經濟轉型。

不過,其實不消煩勞這樣的預言大師。不僅香港陷入了困境,整個亞洲地區亦是如此。香港是一個港口城市和金融中心,憑藉對全球貿易的開放而繁榮起來,而目前全球貿易正迅速萎縮。在整個地區,尤其是製造業密集度較高的東南亞和東北亞地區,各國政府統計部門在不斷公佈本國的不吉數字。

最糟糕的數字之一來自日本。該國的銀行較爲保守,在購買問題資產上一直較爲遲緩,這使得經濟受衰退威脅的程度看上去不那麼嚴重。但當統計數據顯示,由於全球對汽車、電器和精密設備的需求驟降,日本去年12月份出口額同比下降了觸目驚心的35%,上述幻覺破滅了。

接下來是一連串更糟糕的數據:工業產出環比下降近10%,失業率驟升至4.4%,總體通膨率下降,而這表明日本即將重新陷入通縮。日本的經濟惡化十分嚴重,以至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日本國內生產毛額將萎縮2.6%,這表明,日本的境況可能比信貸危機的源頭美國還要糟糕。

您已閱讀14%(390字),剩餘86%(23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