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貨幣協議

亞洲各國籌建的外匯儲備庫由800億美元擴容至1200億美元,雖然新貨幣框架或許能減輕地區市場突然性資本流出帶來的衝擊,但並不能阻止持續的侵蝕。

整個週末,歐洲各國領導人一直在努力就稅收和市場監管問題達成一致立場。而普吉島這廂,亞洲各國財長的進展則更爲迅速。9年前,在泰國另一處度假勝地,亞洲主要國家同意簽署一系列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防止它們中的某個國家出現一兩個月入不敷出的狀況。現在,亞洲各國正籌劃成立一個規模爲12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庫,以備協議簽署國的不時之需。

這個外匯儲備庫雖然比去年5月時規劃的擴大了50%,但規模仍然較小。日本、中國和南韓以及東盟(Asean) 10國的外匯儲備總計3.6兆美元;中國憑藉一己之力就足以建立16個這樣的儲備庫。不過,更重要的是意向聲明。雙邊協議正變成多邊協議。至少從理論上講,協同行動爲抵禦針對亞洲貨幣的投機性攻擊提供了後盾。10年前,正是這種投機性攻擊將印度尼西亞、泰國和南韓的外匯儲備洗劫一空。一旦出口低迷狀況持續下去,協議簽署國或許就更不願意捲入競爭性貶值。

但是,雖然新的貨幣框架或許能減輕地區市場突然性資本流出造成的衝擊,卻並不能阻止持續的侵蝕:據新興投資組合基金研究公司(EPFR)稱,上週亞洲股票型基金再次出現資金流出的現象,延續了2008年的主題。而且,儘管普吉島會議和2000年清邁會議上話都說得很漂亮,但在實踐中亞洲的合作問題百出。清邁協議簽署方共同爲印度尼西亞募集了120億美元的互換額度,而去年年末,美聯準爲穩定地區市場而提供的互換額度要多得多——分別向新加坡和南韓提供了300億美元。參與建立儲備庫的各國已開始就如何分擔出資額度而爭吵;建立外匯儲備庫的具體時間表也尚未敲定。

您已閱讀88%(650字),剩餘12%(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