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以各種指標衡量,亞洲各銀行受到的損害似乎都遠低於西方同行。它們普遍沒有負擔太多西方貸款機構所沉迷的高評級、高收益率債券。與此同時,亞洲從未真正發展出一個令真實銀行體系感到驚恐的巨大「幽靈銀行系統」。危機爆發以來,亞洲對銀行的注資額還不到全球總量的8%,僅爲680億美元;而亞洲的壞賬減記額爲290億美元(佔全球的3%)。
在西方國家匆忙調整銀行資本結構,修補信貸市場基礎設施之時,亞洲卻能夠更爲從容地應對。該地區迄今還沒出現大規模的紓困,只是出臺了各種存款保障機制,併成立了國有基金爲銀行提供資金——如果銀行需要的話。擁有亞洲最大批發融資市場的澳洲和南韓爲銀行借款提供了保障;開始將問題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上剝離的政府只有南韓和日本。
但亞洲也不能掉以輕心。鑑於亞洲經濟的急劇放緩直到去年11月中旬纔開始,年終業績只能反映危機影響的一小部分。這是一場全球化危機:一個國家對外部需求的依賴度越高,所受打擊就越大。亞洲至少有6個國家2009年的實際產出應會收縮。任何對電子產品、汽車、運輸或旅遊業的明顯依賴都將帶來資金壓力;而貨幣走弱(如韓元、印尼盾)將加大相關國家的外債負擔。
您已閱讀81%(487字),剩餘19%(1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