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衆資本主義」難以持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三十年前,中國從毛式的「共同致貧」,轉向鄧式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稱之爲「小衆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光輝層面之下的結構性問題,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逐一展現。

這一次全球金融海嘯對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衝擊及後果,每天都在以種種方式展現出來。中國迄今的經濟成長方式,在這次全方位的衝擊之下會作出什麼樣的調整,這是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策制定者到普通老百姓最爲關心的頭等大事,當然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大事。

應該說,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細節和擴展的速度,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都相當意外。但是,導致這次危機發生的來龍和基本根源——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經濟中日益成長的泡沫、美中經濟貿易相互依賴關係的深層問題——,在學術界和政策界已經討論過相當長的時間了。同樣,有關中國過去的成長模式以及此種模式光輝層面之下的結構性失衡的討論,無論在海外還是在中國,也討論過多年了,相關的評論文章可謂連篇累牘。

客觀而言,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來講,是一場源自國外的傳染病、急性病。但是,在這場傳染病的打擊之下,中國自身隱藏的慢性病也迸發出來。中國當下遇到的諸多問題和困難,傳染病是外因,更多的是自身肌體內的慢性病在外來傳染病的突然打擊之下集中爆發。

您已閱讀19%(429字),剩餘81%(18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間論壇

作者丁學良,1992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一直從事比較現代化的研究和教學,先後工作於哈佛大學大學生院、國立澳洲大學亞太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作者先在FT中文網開設《回望30年》專欄,後在本網站開啓新專欄《中間論壇》,試圖在「國家」和「社會」的中間、在「政權」和「財權」的中間、在「極左派」和「極右派」的立場中間、在中國和外部世界的中間——即在所有這些極易發生張力的兩邊之間,發出評判。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