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爲何不好推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中國模式」在有些方面效果非常顯著,任何人也不可否認。但令很多欲推廣者洩氣的是,「中國模式」基本上是可做而不可說的。中國要在下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作出巨大努力,纔有希望走出 「中國模式」能幹不能講的窘境。

客觀地說,如果我們對中國過去的30年做一個研判,它確實在發展歷程中走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模式。這個模式既不同於老牌的西方工業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不同於二戰以後日本、南韓等走過的道路。當然,相比起來,「中國模式」同日本或南韓的模式,比同西方模式更加相近,但也不能劃等號。而且,「中國模式」又不同於冷戰結束前的蘇聯和東歐的發展模式。

如果把上述三個參照系做一個比較,就會看到,中國在過去30年裏,確實是沒有完全照搬它們中的任何一個。至於中國本身的這個模式,該用什麼樣的社會科學概念去描述它,現在還是爭議極大。但這個模式的客觀存在,不應有爭議。這是我要強調的第一點。

我要強調的第二點是,國際上之所以很多人,特別是研究第三世界發展的學者越來越重視「中國模式」,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國30年來,在嚴格意義的發展領域裏(即不包括中國官方宣傳誇張的那些方面,比如說文化),確實取得了實在的成就。儘管海內外一部分人否認,但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中國取得的成績是不可抹殺的,可以拿出確實的數據,不管是來自中國官方的數據,還是來自世界銀行、IMF,或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學、研究機構。儘管這些數據之間在統計口徑或計算方式上有差異,但對於過去30年來中國經濟長期的成長,基本上是有共識的。

您已閱讀14%(531字),剩餘86%(33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