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之前,我得先說一下爲什麼我如此重視《墓碑》。1988年,我在哈佛大學作Roderick MacFarquhar(馬若德)的助教,協助他——西方世界研究中國「文革」的頭號學者——教「中國文化大革命」一課,他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在西方主要學府裏專爲「文革」開課的人。迄今,這門已開了整整20年的課,成了哈佛富有盛名的傳統課程。他強調「大躍進」的失敗是促發「文革」最大的因素。這段助教經歷讓我對這方面的研究專著一直很關注。後來,我在澳洲國立大學時,也給研究生講過這方面的內容。
現在言歸正傳,談談這本值得尊敬的書。西方學術界通常對中文學術著作不太關注,然而,這本書卻不同。它的首次發行是今年5月,但在書上市前,出版的訊息已在西方學者圈中傳開了。實際上,我首先是從英文管道得知此事。此書在香港一上市,西方的好幾家大報刊即用嚴肅書評予以反應。迄今我至少看到三篇書評了,對它評價極高。
儘管我剛回香港,諸事繁忙,但十幾天來,一直在看這本書,看得非常慢、非常喫力。我之所以要在FT「三十年回顧」專欄中談這本書,是因爲它是我20年來所讀到的那麼多研究「大躍進」的著述(既包括中文也包括英文)中,最全面、最實證、有最多第一手資料和最多細節的一部傑作。儘管20年來,我一直關注這方面的資料,但這部書依然讓我喫驚——有些細節我都看不下去,時常要放下來,喘一口氣,因爲裏面的內容太沉重了。
您已閱讀11%(583字),剩餘89%(47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