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從某種危害出現到社會開始應對,往往要經過幾十年。早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就已知吸菸致命,而英國直到1986年才禁止16歲以下兒童購買香菸。如今,一場國際運動終於姍姍來遲,旨在阻止孩子們接觸另一種「毒素」——社群媒體。在澳洲去年率先禁止16歲以下兒童使用社群媒體後,印度尼西亞、瑞士、荷蘭和法國等國也在考慮對兒童實施類似禁令。理由似乎無可辯駁:社群媒體加劇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助長了犯罪活動,並讓人們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甚至讓世界變得更加愚蠢。
別光聽我說。你可以聽聽社群媒體公司的說法。和菸草公司、石油公司一樣,他們早在公衆之前就意識到了自家產品的危害。TikTok的一份內部報告承認,強迫性使用「與一系列負面心理影響相關」。有針對該公司的訴訟指出,這些影響包括「分析能力、記憶形成、情境思維、對話深度、同理心的喪失,以及焦慮的增加」。此外,TikTok還會損害「睡眠、工作或學業責任,以及與親人的聯繫」。
以上以及後文中關於TikTok和Snap的引述,均由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根據針對這些公司的法律案件整理。海特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也是《焦慮的一代:童年的大重構如何引發心理疾病流行》一書的作者,他正在全球範圍內推動終結「手機童年」。他指出,童年因一系列創新而被徹底改變,這一切始於智慧型手機。高速網路讓孩子們沉迷於觀看影片,觸控屏帶來了無休止的滑動,自拍相機讓女孩們上傳自己的照片後,焦慮地等待「點贊」。而影片遊戲、色情和賭博則讓男孩們獲得強烈的多巴胺刺激,導致其他活動都變得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