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業

媒體業
美國新媒體當紅炸子雞的沉浮啓示錄

趙瑩:從犀利見血的時事評論到新時代的蠢萌貓狗圖片影片解壓包,新媒體在美國崛起的原因和模式不一而足,但最後落寞的過程也不盡相同。

傳媒
數字時代更需要公共媒體

泰特:在社群媒體在商業化平臺上推動公共言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爲文明的公民交流提供一個安全的公共空間?

政治
報導政壇越來越像報導足壇

庫柏:如今的政壇就跟足壇一樣愚蠢,同樣是罵裁判,複述空洞的口號,盲目站隊發表充滿偏見的指責。

媒體業
Vice Media將裁員250人

相當於這家多平臺媒體集團10%員工。這是新一代媒體公司遭遇的最新打擊。這些公司曾迅速擴張,卻陷入不確定的廣告環境。

媒體業
新聞機構各顯神通探索盈利模式

加拉漢:一些依賴數字廣告的新媒體被迫裁員,一些報紙從數字訂閱中獲得穩定收入,還有的機構另闢蹊徑向讀者募集捐款。

騰訊劉康:媒體行業也要適應人機互動

從寫稿機器人到寫詩機器人,機器對寫作——這一人類思維最高級表現形式的介入,讓人類惶恐不已。

媒體
嚴肅媒體面臨的嚴肅問題

邰蒂:當讀者樂此不疲地閱讀帶有黨派傾向、甚至是蓄意僞造的免費娛樂性訊息時,我們如何能支撐真實新聞呢?

媒體業
Vice值57億美元嗎?

這家聚焦青年羣體與街頭文化的媒體公司,近年身價快速飆漲,已經成爲新舊媒體公司命運快速分化的最新例證。

谷歌
谷歌推出人工智慧工具篩查惡意言論

免費軟體Perspective正在接受新聞機構測試,幫助《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等媒體更快甄別惡意挑釁評論。

福布斯

傳媒
《福布斯》收購案法律糾紛了結

收購《福布斯》的香港公司本匯鯨與福布斯家族達成庭外和解協議。該案始於買家未能支付一筆4萬美元利息款項。

再見,2016——中國傳媒業大事評點

朱學東:這是我第14次寫這樣的盤點,力圖從個人視角分析中國傳媒業。一個主題連續寫了14年,也是一種態度。

Facebook
FT社評:Facebook須肩負分辨真僞資訊之責

Facebook不只是一個21世紀的報刊亭,它在傳播資訊方面發揮著複雜得多的作用。對於社群媒體上的公然謊言,它不應置身事外。

媒體業
專訪《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

胡錫進執掌這份民族主義小報已有11年。該報在發表刺耳言論的同時,也力求讓國際新聞變得可理解而且相關。

收購
AT&T收購時代華納將面臨嚴厲監管審查

美國市值最大的電信集團將竭力說服美國監管機構,以證明其854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的交易不會扭曲通訊行業。

新聞媒體將對廣告攔截軟體說「不」

許多媒體力求保護在線收入不受迅猛崛起的廣告攔截技術的危害,提供反廣告攔截技術的新創公司便應運而生。

出售《福布斯》之謎

福布斯家族在出售旗艦雜誌一事上招致不少疑問:爲何要把《福布斯》賣給一個活躍於香港市場不透明角落的金融家,而且還提供賣方融資?之後又爲何因爲對方拖欠4萬美元利息而鬧上法庭?

Monocle
泰萊•布魯勒:關於數字時代的媒體「真相」

專訪Monocle雜誌總編輯。這位堅持在一本雜誌中使用7種不同紙張的媒體人相信,數位化浪潮過後,新聞業正面對一些水落石出的真相,這包括,如何看待免費和技術的價值。

對FT中文網的幾大期待

讀者羅天昊:未來對於FT中文網最大的挑戰,在於權力與商業的侵蝕。在日益逼仄的中國媒體生態環境下,如何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FT
《金融時報》的變與不變

日經對FT編輯獨立性的公開支持得到了FT的歡迎,這也是FT經歷讀者百年認可的所在。本著冒險和互相信任的精神,FT加入日經大家庭,並期待在卓越的歷史上寫下新的篇章。

日經
分析:日經力求向全球數字新聞品牌轉型

對日經新聞的頂級高階主管而言,收購英國《金融時報》是多年來追求的一筆交易,其目的是把一個本土色彩濃厚的品牌轉變爲一個全球品牌,在數位化轉型中生存下來。

分析:英國《金融時報》58年來首次易主

自1957年以來,英國《金融時報》的面貌已大爲不同,唯一堅守的,是辦報之初就確立的編輯獨立政策。時至今日,報紙的社評欄頂部仍印著1888年的莊嚴宣告:「不懼怕,不偏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