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

跳來跳去的狐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專家可分爲兩種,「刺蝟」更容易成爲學術大師或公共知識分子,他們有「深刻的片面性」。「狐狸」的好處則是,他們能傳播思想的種子。

謠言
「兩高」司法解釋的缺陷

中國問題觀察者鄧聿文:當對網路謠言的治理有可能限制公民言論自由時,就必須由全國人大來界定和解釋謠言,爲謠言「立法」,而非由「兩高」匆忙出臺司法解釋。

媒體札記:「沒人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對中國官方欲延遲退休年齡的猜忌和抗爭持續一年有餘,想像著「人還在錢沒了」的淒涼晚年,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無情」言論成衆矢之的。

媒體札記:「試金石」吳虹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在吳虹飛這道測試題面前,曾經的「批評共同體」產生了分野,通過媒體審覈的時評,似乎的確比公知們在網上的聲嘶力竭要低調很多。

媒體札記:不要辜負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周小平萬言長文《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成了自由派最新的找茬對象。宣傳官員站在他的一邊,更讓批評者相信此文是個「有背景的妖怪」。

媒體人、公知與職業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中國媒體人越來越喜歡把自己列入「公知」行列,超越報導者角色,享用起評判者的權威。而「公知」頭銜,實際上帶有相當沉重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