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書蟲

媒體人、公知與職業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中國媒體人越來越喜歡把自己列入「公知」行列,超越報導者角色,享用起評判者的權威。而「公知」頭銜,實際上帶有相當沉重的意味。

在我作爲媒體人的職業生涯裏,曾經遭遇過爲數巨大的媒體同行著作。不過, 我卻很少閱讀這些作品。原因?說出來可能很得罪人:多數他們敘述的事情、道理和理論,要麼我或有涉獵與瞭解,要麼老生常談,殊無情趣。說句更大不敬的話,比較淺薄。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個行業裏的人都如此。我也曾經結結實實讀過幾本同行的書,併爲之擊節讚歎。其中一本是我的師弟、當時在《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就職的王棟先生的著作《對話美國頂尖雜誌總編》。我幾乎帶著羨慕嫉妒恨的心情讀完這本書。其一,他居然紮紮實實地採訪了幾乎所有美國頂尖雜誌的總編輯,其中包括了我深爲崇拜的《紐約客》、《大西洋月刊》和《紐約時報雜誌》;其二,他在美國停留的時間比我還短,不過一年多一些時間,居然有那樣的毅力、意識與遠見,做了這樣的一個項目;和他比起來,我在美國幾年時間幾乎算是虛擲;其三,他居然還比我年輕!

另外一位我認真研讀著作的媒體人是我在《南方週末》時的老闆,現在香港大學任職的錢鋼先生。他早在1986年即以《唐山大地震》一書開創中國報告文學之先河,名噪一時。不過,我更喜歡的卻是他在2001年辭別新聞業界之後的著作,尤其是《舊聞記者》,在2005年閱讀1945年的中國華文報章,不僅記述那個時代的風雲,亦是當時情形的兩廂比照,與中國歷史蹉跎的嗟呀。

您已閱讀21%(543字),剩餘79%(20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