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議會宣佈脫離蘇聯獨立。愛沙尼亞的面積只有4.5萬平方公里,還沒有美國的緬因州大。蘇聯的國土面積有2240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只佔蘇聯的千分之二。一隻小小的螳螂竟然敢在坦克面前示威。奇怪的是,坦克居然停了下來。更令人奇怪的是,坦克隨之突然散架。不到三年,不可一世的蘇聯幾乎在一瞬間土崩瓦解。1991年12月25日晚19點38分,印著鐮刀斧頭的蘇聯國旗在沉沉夜色中,最後一次在克里姆林宮前降下。
蘇聯解體堪稱20世紀最大的政治事件,但幾乎沒有一個社會科學家,哪怕是瞎蒙,預言過會發生這一幕。1987年,著名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出版了他的名著《大國的興衰》。當時,他談到了蘇聯內部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最讓他擔心卻是美國的衰落。蘇聯解體,讓全世界的國際政治學者集體失語。
當時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的心理政治學家菲力普•泰特羅克(Philip Tetlock)卻絲毫不覺得奇怪。他從1987年就開始研究學者們關於國內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的預測,比如,海灣戰爭會不會爆發、日本房地產泡沫會不會崩潰、魁北克是否會脫離加拿大等等。2005年,他把自己研究了十幾年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書:《專家的政治判斷》。泰特羅克的結論非常清楚:從總體上看,專家的預測明顯地比羣衆的預測差。泰特羅克發現,當政治學家說一件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時候,平均而言,這件事情發生的機率有15%。當政治學家說一件事情絕對會發生的時候,平均而言,這件事情就是不發生的機率有25%。當然,如果是一對一,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會比門外漢更有發言權,但一羣專家和一羣普通公衆相比,專家一點優勢都沒有。假設羣衆數量很多,他們的判斷和預測又都是獨立做出來的,那麼羣衆反而會比專家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