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幫要混」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我要是站在肯尼斯•阿羅面前,可能會緊張得說不出話。但要是走進喬治•施蒂格勒的辦公室,可能會很快放鬆下來,甚至還敢鼓足勇氣開個玩笑。

我要是站在肯尼斯•阿羅(Kenneth J.Arrow)的面前,可能會緊張得說不出話:這可是20世紀最具有原創力的經濟學大師啊。但是,我要是走進喬治•施蒂格勒的辦公室,可能會很快放鬆下來,甚至還敢鼓足勇氣和教授開個玩笑。我讀著他的自傳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中譯本《喬治•施蒂格勒回憶錄:一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自白》),彷彿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

施蒂格勒天性愛熱鬧。他說,好的大學應該在大城市裏,因爲這裏人多,各色人才都有,有一種多語言、多文化、兼容幷包的氛圍。偏僻的大學只會形成一個書呆子的小圈子。他還說,經濟學研究最好是多跟別人合作,和別人合作10篇論文的影響力,一定比自己單獨寫5篇更大。

施蒂格勒出生在美國西雅圖附近的一個小鎮,父母都是剛到美國的移民。施蒂格勒從小喜歡讀書,但也沒有看出什麼天才的跡象。他本科讀的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學了不少工商管理的功課,然後到西北大學讀了個碩士,基本上還是商科爲主。他爸爸是個小房地產商,所以施蒂格勒學了不少「房地產開發」的課程。到申請博士生的時候,他陰差陽錯地到了芝加哥大學。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給他的錄取通知書上生硬地寫到:「你必須在6月10日之前開一個25美元的賬戶」,哈佛大學給他的通知書是系祕寫的,只有芝加哥大學的回覆是系主任的一封熱情洋溢的親筆信。

您已閱讀28%(572字),剩餘72%(15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