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製造商被指責殺死了美國汽車工業。爲應對這種情況,里根(Reagan)政府通過談判讓日本同意進行「自願出口限制」——雖然禮貌地叫做「自願」,但明顯是被迫,迫使日本製造商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更多汽車,才能繼續享有美國市場準入。川普(Trump)政府對外國製造的汽車及零組件施加新一輪關稅,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段歷史。
今天,亞洲汽車製造商——現在還包括南韓的現代(Hyundai)和起亞(Kia)——再次成爲美國貿易政策的焦點。但這一次的影響更深遠且更具破壞性——不是因爲保護主義是什麼新東西,而是因爲汽車工業本身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那個年代,一輛汽車基本上就是鋼鐵、橡膠,再加上簡單的機械構造。而如今,一輛普通汽車包含超過3萬個零組件。20世紀90年代初,電子元件僅佔汽車總成本的十分之一,如今這個比例最高可達50%左右,這主要是因爲現代汽車中傳感器、電子元件和晶片使用得越來越多,並且零組件數量整體而言也顯著增加。當今汽車構造的複雜性催生了龐大、全球一體化的供應鏈,以「準時」(JIT)交付和多區域採購爲目標經過了數十年精細調整。如今的汽車已不再是單一原產地的產品,而是無數跨境交易的總和。然而,當貿易措施的矛頭從對準整車轉向對準汽車零組件時,這種彼此依賴的生產方式反而成爲一種負擔。
您已閱讀33%(556字),剩餘67%(11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