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總理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這是他漫長而坎坷的政治生涯的告別報告,他在報告中驕傲地宣佈,中國政府沒有任何債務。「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動盪、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我國財政收支平衡,既無外債,又無內債,」他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表示。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這種態度仍然銘刻在中國財政部官員的心中。中國的中央政府債務已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4%左右,但以全球標準衡量,這是極低水準,而中國領導層極不願意讓債務繼續攀升。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龐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相當於GDP的93%(這一數字可能被低估了)——而且還在上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這種分化,以及一方希望對另一方有控制權而不承擔責任,是當今中國經濟諸多挑戰的一個根本原因。
關於中國財政體系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地方政府承擔了幾乎所有的支出,但在收入上對中央的依賴程度,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罕見的。除了道路、公園和垃圾收集等明顯的地方責任外,地方政府還承擔了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住房方面的大部分責任,其支出約佔政府總支出的85%。它們直接收取的收入僅佔政府收入的55%左右。該體系通過中央向地方的轉移支付來實現平衡。
您已閱讀33%(521字),剩餘67%(10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