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確認批准中遠海運港口(Cosco)收購漢堡港CTT碼頭(Tollerort)24.99%的股權。在過去的幾個月,該交易歷經了一波三折,而它的波折可以歸因於德國各界和各利益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以及包括德國在內的各國正在收緊對外國投資的審查。
首先是經濟與政治上的分歧。按照漢堡港口方的說法,中國是德國和漢堡港口最大的貿易伙伴,漢堡港總吞吐量中的約30%都來自中國或運往中國。該交易對於保證就業崗位和漢堡作爲德國和全球物流關鍵樞紐節點,甚至對於德國作爲工業國,均意義重大。而這樣一樁經濟意義重大的交易曾遭到了包括德國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在內的六大部長的重大阻力,他們的疑慮和理由是:怎麼能將關鍵基礎設施交到中國人手中?這隻會產生新的依賴。而總理蕭茲力排衆議,將收購的股份由最初的35%降至25%以下,以稀釋收購方的影響力和打消衆部長的疑慮。蕭茲力挺該交易也被部分解讀爲成長於漢堡、擔任過漢堡市長的他深知該交易對於漢堡港口的經濟意義。
分歧還存在於各黨派之間和聯邦政府內部。4月,德國各媒體報導,該交易所涉及的碼頭被德國聯邦資訊保安局認定爲「關鍵基礎設施」,該交易忽然陷入極大的不確定當中。而前幾日,政府發言人在宣稱政府准予該收購交易時並沒有給出詳細解釋,也沒有直接回應關鍵基礎設施問題。該交易波折中兩個時間點引人關注,去年10月底,蕭茲排除阻力推動該交易的舉動,正發生在他訪華之前。而這次,在關鍵基礎設施的疑慮下,聯邦政府對該交易開綠燈,一些人都將它即將舉行的中德政府磋商聯繫在一起。在對華政策上,無論是來自綠黨的經濟部長哈柏克和外長貝兒伯克,還是來自社民黨的總理蕭茲,都在使用「多樣化」這個表述,相當於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說的「去風險」,也就是說,在關於基本口徑的抽象概念上,他們沒有衝突,但是在具體案例中卻存在分歧。在對華強硬派看來,目睹了俄烏戰爭之後,即使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在對華路線上都開始掉頭,唯有蕭茲所在的社民黨仍然沒有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