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結束中國訪問的回程中表達了一些言論,以至於他的團隊不得不對此做出事後澄清。言論的大意就是歐洲需要實現戰略自主,不能做美國的追隨者,而在臺灣問題上,歐洲不應當捲入兩大力量衝突當中,而該衝突並非歐洲自己的衝突。按理說,此番表述沒毛病,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不受他方左右,這正是某個人或某一國實現自主之要義,也是歐盟成爲第三極最基本的前提。不過,爭議就在於,這裏涉及到了兩個關係,以及兩個關係遠近之比較。
首先是歐美關係。馬克宏的「戰略自主」言論被解讀爲獨立於美國的戰略自主,這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西方想展現團結統一的初衷並不協調,這尤其引發了東歐國家的不滿。就在馬克宏訪問荷蘭重提歐洲自主時,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訪美,發力的方向則是加深與美在防務上和經濟上的聯盟,並指出,只有美國才能保證歐洲的安全。當然,法國愛麗捨宮試圖平息馬克宏言論引發的效應,聲明美國是有著共同價值觀的盟友,中國則一如既往,是歐盟定調的「夥伴、競爭對手和制度對手」。
在馬克宏這次訪華期間,習近平指出,中方始終視歐洲爲多極化世界的獨立一極,支持歐洲實現戰略自主,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相信歐方將獨立自主發展對華關係。這裏的不針對的第三方和不依附的第三方,不難理解。而馬克宏在訪華直接結束訪華這樣的時間點上,說出不追隨美國的言論,似乎歐洲的戰略自主問題其實是這樣一個選擇題:到底是相對於美國的戰略自主,還是相對於中國的戰略自主,而馬克宏「居然」顯得傾向於前者。
您已閱讀28%(631字),剩餘72%(15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