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報告

展望2023:北京減量發展,財政如何再平衡

羅志恆:首都轉型發展,意味著從聚集資源求成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佈局調整;加強財源建設、預算及績效管理及民生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中國建立70餘年來,北京經濟財政見證了從一窮二白到國強民富的滄桑鉅變,2022年,全市GDP達到4.16兆元,人均GDP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保持全國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5932.3億元,全市對中央一般公共預算的淨貢獻超過7000億元(2021年)。

建設和管理好首都,財政是堅實保障。近年來,首都北京開啓了歷史性的深刻轉型,從聚集資源求成長轉向了疏解功能、調整佈局及優化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看到,北京財政加強財源建設、收入管理及績效管理等方面工作,對於提升首都功能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北京財政主要呈現出「對中央貢獻大、統籌能力強、收入質量高、土地財政實際規模低、債務風險低」五大特色。

第一,北京對中央財政形成了重要貢獻。2020年,北京對中央財政淨貢獻達到7126億元,爲全國第三,僅次於廣東和上海。其中,工農中建四大行的企業所得稅屬中央收入,規模超2000億元。從北京創造的全部稅收看,中央級稅收佔比達63.9%,比重爲全國第一。北京財政還承擔了保障國家重大活動等相關支出責任,人均公共安全、交通運輸支出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您已閱讀12%(521字),剩餘88%(38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