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山西財政:煤炭「富」省與居民「窮」省,如何轉型

羅志恆等:山西轉型的關鍵,是打破煤炭的「資源魔咒」,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技能富民戰略、推進能源革命及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人文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八路軍總部舊址等革命遺址遍佈全省,旅遊資源極爲豐富,有「表裏山河」之美譽。作爲資源開發利用大省,山西煤炭保有儲量佔全國的17.3%,居全國第三位,煤炭(原煤)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爲全國16個省區市保供煤炭。經歷2012-2016年和2019-2020年兩輪煤炭市場低谷後,山西經濟近年來整體回暖,2022年全省GDP達到2.56兆元,人均GDP爲7.37萬元,爲31個省份中第13名,較「十三五」期間大幅進步。

由於「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山西受益於煤炭開採帶來的大量財政收入,但也面臨傳統產業附加值不足、居民收入整體偏低、高新產業發展緩慢等挑戰。總體上,山西財政具有「兩高六低」的鮮明特徵:資源稅規模和採礦業貢獻雙高、個稅規模和居民收入雙低、財政對中央貢獻及獲得中央補助雙低、債務規模和債務風險雙低。

1、煤炭開採業是山西的關鍵「財源」,資源稅尤爲重要。山西把握住國內煤炭需求劇增的機遇,形成了典型的煤炭經濟,煤炭開採一直是工業領域第一大行業。這也導致了山西財政的「財源」與衆不同。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各省份地方財政收入普遍以增值稅、營業稅(營改增後取消)、企業所得稅以及房地產相關稅收爲主力,資源稅僅佔2021年全國地方級稅收收入的2.7%。但是,煤礦業發達的山西獨攬全國20.4%的資源稅,資源稅規模佔山西地方稅收收入的23.6%,從體量上看甚至遠高於山西企業所得稅的地方分享收入,資源稅對地方財政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您已閱讀11%(639字),剩餘89%(52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