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領域

當歷史學走到人類學、文學中去——專訪歷史學家王笛

政治權力的「內卷化」,「公共領域」的消亡史。

編者按:聚焦個體生命經驗、重建生活的「日常」,頻繁出現在近年來的公共討論中,成爲都市人面對大環境變幻的方法。爲什麼立足於普通人的敘事能在今天的社會撬動情緒能量?普通人的一言一行在中國社會乃至文明發展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FT中文網專訪了《碌碌有爲:微觀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與民衆》的作者、歷史學家、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笛。他將帶著研究普通人視角來解釋中國社會,以及瞭解過去的中國社會之於普通人的意義。

您已閱讀3%(200字),剩餘97%(56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