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產業化的希望與風險共存

桑希爾:人工智慧產業化轉型面臨著民營和公共部門之間知識和權力的日益失衡,而企業自然會優先考慮財務回報,而不是更廣泛的社會利益。

作者是Sifted的創辦人,這是一家由FT注資的網站,專注於歐洲新創企業

若把人工智慧比作花生醬,那麼它正迅速地從細膩變爲鬆脆。

迄今爲止,許多最知名的人工智慧應用出現在遊戲、影像識別和語言生成領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出來的領域。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開發的AlphaGo擊敗了古老的圍棋的最強人類選手;生成式對抗網路創造了深度僞造(deepfake)的影片,將伯特•雷諾茲(Burt Reynolds)的臉替換成詹姆士•邦德(James Bond)電影中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的臉;開放式人工智慧的GPT-3程式能夠模仿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的風格寫出彷彿出自一人之手的詩歌。

您已閱讀18%(319字),剩餘82%(14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