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工智慧

歐盟如何考量對人臉辨識的監管?

張冬方:歐洲想要「歐洲製造」的人工智慧,但人工智慧草案中對生物特徵識別的限制讓人擔憂歐盟在通往未來之路上已然落後。

上週,Facebook宣佈將關閉其人臉辨識系統,並刪除相關用戶數據。此舉想必並非純屬自發自覺,而是在對人臉辨識技術的爭議在加劇、監管在收緊的大背景下的權衡之舉。

上月初,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禁止在公共場所基於生物識別技術/人臉辨識技術的大規模監控的決議。該決議並非法律,但是它所代表的明確立場可以影響到已進入草案階段、正在被研究和討論的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今年4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份關於規範人工智慧的草案(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laying down harmonised rul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and amending certain union legislative acts)。該草案將人工智慧的應用歸爲三個風險等級:不可接受的風險,即威脅到人的安全、生計和權利的應用,將被禁止。比如可能慫恿兒童做出危險行爲的玩具上的智慧語音;高風險,比如用於掃描和篩選求職者簡歷的軟體,這類應用則需要符合一定的規範和要求,比如事前合格評定等;第三類則爲小風險或無風險。

您已閱讀21%(568字),剩餘79%(21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