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歷史

1000年後,我們爲什麼還要讀《資治通鑑》

徐瑾:今年是司馬光誕辰1000年,爲什麼偉人都愛讀《資治通鑑》?它與《史記》有何區別?今日軟階層如何吸取歷史遺產?

一轉眼,被賦予不少重大意義的2019,悠忽就將進入歷史的煙塵。

如果放在歷史的眼光中,很多我們自以爲是的大時代,只是不值得一提的小時代而已,李白所謂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今年是史學家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在一千年前,公元1019年,是北宋年間。今天說到司馬光,大家想起來,第一印象就是他所領銜編纂的史書《資治通鑑》。

衆所周知,《資治通鑑》是中國儲存至今最早的編年體通史,可以說中國歷史必讀書。學者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清代康熙等人也留下多條批註,更不說,毛澤東和蔣介石據說也對這本書情有獨鍾,讀過多次。不過,到了一千年後,君主制在多數地方也壽終正寢,按照網路語言是過了9012年了——對於今天的普通軟階層,爲什麼還要讀《資治通鑑》?

您已閱讀8%(331字),剩餘92%(39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