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五四運動

「五四」學運領袖許德珩與傅斯年的「怨念」

葉勝舟:五四運動中北大兩個主力社團的負責人傅斯年與許德珩有公開矛盾,原因既存在瑜亮情結,又摻雜意識形態。

百年前「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是北京大學,北大的學運主力是兩個社團「新潮社」、「國民社」。新潮社主要負責人傅斯年是「五四」遊行總指揮,國民社主要負責人許德珩用文言文起草遊行的《北京學生界宣言》。但兩人有公開的矛盾和持續的衝突,原因既存在瑜亮情結,又摻雜意識形態。

許德珩在1987年出版的晚年回憶錄《爲了民主與科學》中,曾兩次指責傅斯年「告密」,是「壞學生」、「卑劣」,導致學生反日請願活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1918年5月,傅斯年不贊成我們搞反日運動,竟跑到公府(即總統府)去告密,從此我們瞧不起他,他就更加投靠胡適」;「北京大學內部有一幫壞學生如傅斯年、範愷、吳澄、楊濟華、曾劭勳等人,破壞學生運動,他們事前跑到公府告密,說『現在有些學生要糾衆造反,向政府示威。這只是少數人的運動,不能代表全體學生』云云。傅斯年等這種卑劣行爲,受到了蔡先生(按:蔡元培)的斥責,也受到了許多同學的鄙視。」

1979年5月5日,許德珩還在《人民日報》發表《紀念五四運動六十週年》文章,指責傅斯年「告密」。稱1918年這次反日運動,「由於準備不夠,又缺乏鬥爭經驗,再加上北大內部有壞學生傅斯年等人的告密,因而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您已閱讀10%(503字),剩餘90%(45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