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歷史

「活」、「人」:新文化運動中的傅斯年和《新潮》

葉勝舟:陳獨秀、胡適開啓和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核心關鍵字是「活」和「人」,要創造活的文學、人的文學。

「五四運動」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五四」是指1919年5月4日發生的學生遊行示威、痛毆章宗祥、火燒趙家樓,廣義「五四」從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創刊、新文化運動興起開始。

1917年,經北大校長蔡元培動員,陳獨秀接受北大文科學長之聘,將《新青年》雜誌從上海遷到北京,北大隨即成爲新文化運動中心。此時在北大求學的傅斯年,迅速脫穎而出,成爲新文化運動的闖將、驍將。這一年,從德國留學回來的朱家驊任北大教授,還不認識傅斯年,就已知他的大名,曾在北大預科給傅授課的沈尹默教授告訴朱:「傅孟真這個人才氣非凡!」

北大第一個新文化學生社團「新潮社」、第一份「學生之自動刊物」《新潮》,就是傅斯年帶領羅家倫、汪敬熙、顧頡剛、楊振聲、徐彥之、康白情、俞平伯、毛子水等,共21名志同道合夥伴創立的,平均年齡不過二十二、三歲,其中一半直接受教於胡適。1918年10月13日,召開第一次預備會,確定《新潮》「三個元素」的定位:批評的精神;科學的主義;革新的文詞。

您已閱讀9%(422字),剩餘91%(43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