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共享出行

汽車製造商如何面對「汽車峯值」時刻?

加普:隨著共享服務的發展,未來主導出行的將是手機而非汽車。那些只服務於私家車市場的製造商,終將出局。

戴姆勒(Daimler)上週發佈了今年的第二次盈利預警,證明這家德國汽車製造商正面臨週期性問題,包括本國對柴油車的打壓和中國銷量下降。這也是長期低迷的徵兆。

許多發達經濟體城市都進入了「汽車峯值」時刻:人們從自駕出行轉向乘坐火車、公共汽車和騎自行車。在倫敦、斯德哥爾摩和亞特蘭大等城市,人均年駕駛里程在2000年代或更早就到達了峯值。由於對汽車保有量的限制,就連北京的這一數值也出現下降。

這些都是智慧型手機和Uber(Uber)推動交通運輸革命之前的事,Uber應用現在在美國部分城市提供出租車、拼車和電動自行車等多項服務。鑑於20年內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都會住在城市,對於那些依賴私家車銷售的企業來說,這一趨勢並不友好。

您已閱讀17%(306字),剩餘83%(14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