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商業觀察

如何看待新一輪國企併購浪潮?

鄭志剛:本輪併購浪潮中資金困難的民資被迫讓渡控制權是一種理性選擇,而國企併購民企,解決自身的體制和機制問題纔是此舉獲得成功的關鍵。

最近,很多媒體都報導了2018年初以來看似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掀起的所謂「國企併購潮」。例如,按照《經濟觀察報》題爲「上市公司頻發控制權轉移」的報導(2018-09-15),截至9月12日,滬深兩市已公示73起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公告。其中有29起屬於國資企業收購控股權的買殼行爲。不少收購方是各地方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或是國資委,其中,僅深圳國資委就涉及戰略入股四家上市公司。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有多位經濟學家提到這一波併購潮背後所折射出的「國進民退」現象。某財經人士「民營經濟應該逐漸離場」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理解爲對所謂新一輪國企併購潮的背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所謂「新一輪的國企併購潮」呢?

首先,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在2015年進入分散股權時代,上市公司併購進入活躍期,資本市場應有的資產重組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正在顯現。從2015年開始,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下降到體現「一票否決」相對控制權的33.3%,資本市場開始由之前的「一股獨大」進入分散股權時代。這一變化是從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完成,股票開始全流通的量變的長期積累,在2015年迎來了它的質變。

萬科股權之爭事實上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發生。由於萬科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企業發展的縮影,在中國商界具有重要的標杆作用,我傾向於把發生於2015年的萬科股權之爭認爲是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分散股權時代的標誌。基於國泰安資料庫的簡單統計表明,從2007年到2014年我國上市公司發生第一大股東變更的控制權轉移事件共計755家次,其中通過二級市場股份增持實現的控制權轉移只有115次,平均每年約14家。但從2015年開始到2017年年底,平均每年約28家上市公司通過二級市場股份增持實現控制權轉移,爲2015年之前的兩倍。

您已閱讀17%(743字),剩餘83%(36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