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樓市之惑

「樓市之惑」系列報導之七:第三次房改該如何推進?(下)

沈曉傑:在中國住房政策頂層設計中,缺少對城鎮土地全民所有公有制的「制度優越性」的考量,這是一個大問題。

【編者按】針對現今「民怨沸騰」的樓市,中國最高層做出了一系列最新的「重要批示和部署」,從某種意義上說,意味著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制定的、以去除行政限制、鼓勵購房的「去庫存頂層設計」的終結。此次「去庫存新政」的失敗,也再次提供了一個重新檢討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供應模式的機會。「樓市之惑」深度系列報導意在梳理自1998年大規模房改啓動歷程和房地產市場發展史,使得讀者在住房政策、房改及樓市發展的歷史比較和反思中,獲取曾經被忽視的更多啓迪。本文爲該系列報導最後一篇。

在這些年住房政策的制定甚至是房地產市場多輪調控中,人們常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政府只管保障房,市場去管商品房,甚至有人說政府要做的就是爲低收入羣體提供住房保障。似乎關乎九成城鎮居民住房的商品房市場,政府就可以不管不問了。

上述觀點的謬誤就在於,中國房地產市場從來就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在最基本的資源要素——土地上,政府自身就是一個管制嚴苛到直接實施「飢餓行銷」的「最大的計劃經濟操盤手」。土地和住房供應模式使「僞市場經濟」給中國樓市帶來了極爲惡劣的影響。

您已閱讀8%(459字),剩餘92%(55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