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諾貝兒獎與中國的「工具化」教育

周健:教育首先是關於「人」的教育,培養一個人的精氣神,而非單純的知識和技術,中國教育在歧途上走得太遠。

10月3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將2016年諾貝兒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理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發佈會結束後,中國一家媒體的記者採訪了諾貝兒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主席朱琳•吉拉斯。這位記者問朱琳•吉拉斯,大隅良典的「細胞自噬機理」有何應用前景?吉拉斯面對這個有點「外行」的問題解釋說「儘管在未來有各種的可能性,但大隅良典的工作實際上是在更爲基礎的層面讓人們理解細胞的工作方式,並不是專注於應用。」

您已閱讀5%(214字),剩餘95%(42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