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教育

誰來對「毒跑道」追責?

劉波:毒跑道的直接受害者和普通大眾、媒體、學界,都應關注這一嚴峻問題,而政府應確保自由透明的資訊環境。

近年來,校園汙染損害學生身體健康的事故不斷發生,尤其集中在「毒跑道」方面。僅在全中國「首善之區」的北京,此類事故就層出不窮。今年6月,北京白雲路小學疑因學校修繕操場,導致多名學生流鼻血,後來又出現教室甲醛超標現象。9月一開學,北京市石景山區金頂街二小又發現暑期裝修的教學樓有異味,一些學生髮生流鼻血、身體不適等情況,不少學生請假不再上學。事發後,石景山教委宣佈,採取了拆除裝修工程中全部儲物櫃、展櫃等相關設備的措施。但鑑於有毒學校設施事件近年來屢禁不絕,這樣的彌補措施並不足以令人安心。

在「毒跑道」事件發生後,通常會出現學校、家長與教委等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博弈關係。而問題在於,學校與家長的利益並不相同,雙方的激勵機制也不同,這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學校通常都會希望較少發生爭議,以較低的成本解決問題,而家長則希望能儘量實現100%的安全,消除一切隱患,確保在校子女的身體健康。

同時在發生糾紛時,學校與家長又存在力量不均衡問題,家長力量分散,採取集體行動的難度較大,而學校通常處於強勢一方,而且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繫較爲緊密,擁有更多公共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校希望儘快息事寧人,往往會試圖以避重就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甚至動用關係堵塞相關資訊管道,迴避深度追責。在這樣的態勢下,相關公共政策有必要向保障學生及其家庭利益方面傾斜。

您已閱讀21%(564字),剩餘79%(21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