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目的是用不同的角度來討論中國經濟發展是否慢了。導致經濟變慢有不同因素,第一是生產、第二是工資、第三是消費、第四是近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此外還有其他的因素。
經濟發展可以用實際GDP(除去物價變動影響的)成長來描述。GDP增加有三個因素,即勞力與資本的增加及技術進步。我在2014年出版的《中國經濟轉型》(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第三版(第一版在2005年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中,用了從1952年到2013年的數據來分析勞力資本與GDP的關係。發現從1952至1978年,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技術進步,GDP的增加都是從勞力與資本的增加造成。而從1978年到2013年,GDP每年的增加約有2.8%是從技術進步而來。技術進步在後期沒有比在前期慢。這便是說一點,即從技術進步的觀點看中國GDP,在近年還是像過去三十多年的繼續增加。
增加生產需要勞力,經濟發展把勞力的需求增加。勞力的供應大致定於人口的數量,增加很慢。勞力求過於供,結果把工資提高。大家都知道,近三十多年中國的工資繼續增加。如要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否慢了,我們可以觀察工資的增加在近年來是否比從前慢了。根據2014年中國統計年鑑(表4-11,編者注:本文圖表註釋均引自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從1995年到2004年,城市居民每月的平均工資從5348元增至15920元;叢2004年到2013年,平均工資從15920元增至 51483元。我們要除去物價的變動來算實際工資的增加。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1995年、2004年和2013年分別是396.9、 455.8和 594.8(根據表5.2,1978=100)。2004年與1995年實質工資之比達到(15920/455.8)/(5348/369.9)= 2.416。2013年與2004年實質工資之比達到(51483/594.8)/( 15920 /455.8)=2.478。因此實質工資的增加在後期並不比在前期慢。用實際工資衡量,直到2013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並沒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