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社會資本

眼看他樓歪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就像最初模仿別人的技術,等差距越來越縮小時就必須加強自主創新一樣,發展中國家在制度改革方面也需要依賴自主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曼瑟•奧爾森曾經說,當一個社會進入持續穩定的時期之後,就會逐漸出現「制度僵化症」,原來靈活高效的制度,逐漸變得扭曲遲鈍。在主流經濟學家們看來,這樣的假說太過空洞,太過宿命論,聽起來就像九斤老太的絮叨抱怨一樣不中聽。尼爾•佛格森(Niall Freguson)是個歷史學家,在他耳裏,奧爾森說的纔是真理。

兩百多年前,亞當•史密斯發表了《國富論》。這本書思想深邃、文筆優美,時時流露出一個思想者對歷史的沉思。史密斯談到,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出了問題,就有可能陷入「靜止狀態」(the stationary state)。史密斯當時說的是中國,他惋惜地談到,中國曾經是一個偉大而朝氣蓬勃的文明,但由於官僚主義,陷入了長期的停滯。佛格森認同史密斯的觀點,但他看到的是風水輪流轉,如今,有可能陷入長期停滯的不再是中國,而是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

到底哪裏出了問題?佛格森談到,西方世界正面臨著「大退化」(the Great Degeneration)。西方世界的四個支柱,即民主、資本主義、法律和公民社會,都顯出了破敗之相。

您已閱讀14%(460字),剩餘86%(28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一知半解

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研究領域爲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已出版專著《不確定的年代》等,譯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