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血色絲綢之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商路暢通,是蒙古軍隊殺戮的結果。自古絲綢之路、香料之路不僅是貿易通道,還是宗教傳播祕徑。蒙古人的殺伐,也加劇了宗教的交流與衝突。

尼古拉•波羅和他的弟弟馬弗•波羅是長駐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商人。他們在1260年離開君士坦丁堡,途經南俄羅斯草原上的欽察汗國、中東的花剌子模、伊犁河谷、吐魯番和敦煌,最終到達北京。波羅兄弟於1266年離開北京,回到羅馬。1271年,他們再度出發,這次,尼古拉的兒子馬可•波羅也跟著他們一起旅行。

波羅一家取道小亞細亞的塞爾柱克蘇丹國,路過波斯的蒙古汗國,到達荷莫茲海峽。他們本打算乘船去中國,但當時的南部中國尚在南宋王朝的統治下,不屬於蒙古人。於是,他們轉而北上,經呼羅珊進入中亞,過喀什,沿著塔里木河南緣的古道而行,經過敦煌,於1275年到達忽必烈的夏駐地,即今天的北京。馬可•波羅在忽必烈的邀請下做了個小官,在中國各處遊歷,他到過福建,也去過雲南。1291年,他和家人乘船返回歐洲,經過麻六甲海峽,在霍爾木茲登陸,於1295年回到威尼斯家中。

馬可•波羅的遊記中誇張和舛誤之處較多,甚至有人懷疑他根本就沒有到過中國。但從這一時期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出,蒙古帝國時期出現了空前的商業繁榮。商人們把成吉思汗視爲保護神,他確定的法規(即札撒)被譽爲「成吉思汗和平碑」。在蒙古人的統治下,東起高麗,西至歐洲,南到波斯和東南亞,北至西伯利亞,已經連成一片。阿布哈齊在《蒙古人與韃靼人的歷史》中寫到:「一個頭頂金盤的商人,從日出走到日落,都不會受到任何人的一小點暴力。」貫穿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把北京、敦煌、中亞、中東和歐洲聯繫起來,從泉州出發的「香料之路」聯結了江南地區、東南亞、印度和中東。沙漠上駝鈴清脆,港口裏千帆待發。千秋偉業,何其盛哉。

您已閱讀27%(664字),剩餘73%(17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