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知半解

我們都是大數據時代的海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規則已不同。你如何行動取決於你如何認識規則:大數據時代,合作比競爭更重要,交流比交易更重要,靈活的同伴關係比冰冷的階級鬥爭更重要。

1973年,Alex Pentland還只是個大三學生,他到美國國家宇航局環境研究所實習,做一名電腦程式員。分給他的一項任務是開發一個利用人造衛星,從外太空數清加拿大海狸數量的軟體。人造衛星離地球太遠,海狸的個頭太小,難以精確測度。Pentland靈機一動,想出一個主意:海狸會建造水壩,通過水壩的數量,可以推測海狸的數量。重要的不是去數每一個海狸,而是觀察海狸們的生活方式。

在之後的四十多年裏,Pentland一直沿著同樣的思路思考問題,只不過他關心的不再是海狸的數量,而是人類社會的秩序。Pentland的學術道路充滿了戲劇性。他完成了海狸軟體項目之後,對大學生活感到非常沮喪,中途輟學,去當卡車司機了。後來,他又想回到校園,本來報考的是密西根大學,但他的女朋友去了波士頓,於是,Pentland就改爲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他懶得再寫一份新的申請書,直接複印了給密西根大學的申請書。結果,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了他。

Pentland和麻省理工學院裏別的科學怪人不同,他一直對心理學感興趣,想利用人工智慧等高科技分析人類的社會行爲。拿到博士學位之後,Pentland曾經到史丹佛大學做過一段研究,1986年又回到麻省理工學院,逐步建立自己的團隊和實驗室。如今,他是麻省理工學院人類動力學實驗室的主任,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科技人才,還孵化了至少30家高科技公司。

您已閱讀20%(580字),剩餘80%(23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一知半解

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研究領域爲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已出版專著《不確定的年代》等,譯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